“互联网+教育”助力教育改革向高质量迈进

2018-01-31 03:50:22

2016年4月,一堂名为《有趣的食物链》课程在福州钱塘小学开讲,借助中国互联网领先企业网龙网络公司的VR技术,学生们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以及VR眼镜,进入了由VR技术打造的仿真情境,直观、生动、深刻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

 

经历了2017年的技术沉淀,VR教学也逐渐成为信息化技术落地的重要产物。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智慧学习与创新设计学术周”上,由网龙网络公司参与编著的《Virtual, Augmented,and Mixed Realities in Education》(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的专著正式发布。据介绍,这是全球首部收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前沿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英文专著,将为全球“VR+教育”行业的发展及应用实践提供权威指导,助力教育改革向高质量迈进。

 

“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具体到教育领域,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多种新技术,都有助于传统课堂融入更多寓教于乐元素,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一种路径。” 网龙网络公司轮值CEO、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熊立博士表示,《Virtual, Augmented,and Mixed Realities in Education》主要撰写人包括网龙网络公司董事长刘德建、哈佛大学教授Chris Dede、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哈佛教育学院特邀讲师John Richards等十余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学者及专家,该专著建立了面向虚拟现实教育和沉浸式学习的战略愿景,将为全球“VR+教育”行业的发展及应用实践提供权威指导。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秀教师资源地域移动的不畅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如何有效共享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一道社会治理难题,也是对教育领域技术能力的考验。

 

去年1月,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7]163号),国家发改委批复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

 

据悉,该实验室由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承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龙华渔教育、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校企联合筹建,旨在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推动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进入教育领域,我国的“互联网+教育”进程也从理念逐步向实践迈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毫无疑问,如何让公平和质量并行前进,不“瘸腿走路”,正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在传统学校教育壁垒、拓宽知识来源与获取途径、填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鸿沟”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日前,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介绍说,要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质教学资源,到2020年,以国家名义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要在推广应用上取得突破,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的指导,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 林蕙青表示。

 

谈到教育公平和质量的问题,网龙网络公司轮值CEO、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熊立博士也表示,首先是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同时,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吸收优秀经验,不断革新教学模式。“以华渔教育生态圈为例,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共享模式,建立基本免费共享的资源库,如101教育PPT,就包含了教案共享功能,老师可以上传优质教案,准确匹配到学科、章节,方便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使用。”熊立认为,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要从基础做起,而新技术和应用正是最实用、高效的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则认为,要实现“教师教育高峰引领”就需要充分发挥综合学科的优势,积极培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教育等面向科技创新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学科群和高端科研平台。

 

数据显示: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蓬勃发展,已经建成了10多个全国性的慕课平台。当前,以跨区域、跨校、跨专业等各种形式组建的慕课联盟覆盖面逐步扩大,管理制度和推进措施逐步完善,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大范围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