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没变,风量变了 ——“新基建”将推动智慧学习进入下半场(一)

2020-08-27 17:51:37 作者:李鹏、孙林埼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地,技术正在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逐渐渗透到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被注入了新生机。

2020年,一场疫情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下,一时间,”在线教学“、”网课“、“OMO模式”等成为全民口中的热词。两会期间,众多教育界学者和企业大佬们将“教育新基建”纳入了两会提案中,鼓励发展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5G+教育”等教育新模式。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代表着新的业态,智慧教育作为“新基建”的重点应用场景,将如何重塑教育行业?AI、5G、云计算等技术将如何助力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新浪潮?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是什么?“新基建”对于智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产生哪些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针对这些课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涵也不同。以我国为例,2014年,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关于“民营资本进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务院会议上,当时提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储气设施、和石化产业基地,其中也提到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了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首次使用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说法,当时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直到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给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权威定义,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等,这部分包括了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时下最具前瞻性和发展潜力的技术领域;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促成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转型;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也就是类似“科学园”、“产业基地”这类为便于科学研究、高新技术探索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给出权威的同时,发改委也特别指出,新型基础建设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不仅是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会不断变化,学界也是如此,不同学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界定与描述也不尽相同。综合主流观点,再结合当前各国在实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的行动看,我们可以给基础设施建设下一个相对宽泛的定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为了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所进行的基础实体建设和基础服务建设的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社会提供生存发展所需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于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得到一个结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水、电、通讯、交通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服务建设”。而教育则是基础服务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正是因为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间的密切关系,所以他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会产生相互影响的效应: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会促成教育的某些方面实现升级;另一方面,教育的升级也会帮助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

举个例子: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知识可以传承的基础,教育的萌芽由此出现;而由于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产生的人力缺口,则直接促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教育方法的每次变革,背后都有基础设施升级发展的影子。

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教育也开始面对属于自己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的改变,有点像如何改进马鞍和脚蹬,以便让马跑得更快,人坐得更稳、更安全;而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则是“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造出一辆汽车甚至飞机”。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基础建设和教育的关系这么密切,那新基建对智慧学习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话题,咱们下期继续详细探讨。